当前页面 : 首页 > 快讯 > 正文 >

大运会|华东理工大学不走捷径,“文化乒乓球”塑造王者之师

来源:文汇网 时间: 2023-08-02 02:59:52

由华东理工大学组队的中国乒乓队8月1日包揽成都大运会男团和女团冠军,成为这所拥有深厚乒乓底蕴的高校的又一次高光时刻。本届大运会中国乒乓队有薛飞、刘丁硕、满派、王晓彤、赵尚等五名队员来自华理,占据半壁江山,三名教练臧玉瑛、黄金建和马越斐也均出于此。

“我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多年来坚持打符合运动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文化乒乓球’。”大运会中国代表团乒乓队领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这种不走捷径的“最笨的模式”成就了数代华理乒乓人的荣耀。


【资料图】

“最笨的模式”符合运动规律

华理乒乓队曾代表中国大学生长期征战于世界赛场,共斩获金牌近百枚;2012年,华理乒乓队获得乒超女团冠军,创造了联赛史上的奇迹,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在今年5月举行的大运会乒乓选拔赛中,华理勇夺男、女团体冠军,因此双双获得组队机会,这在学校历史上亦属首次。谈及华理乒乓队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秘诀,刘海涛直言,成功没有捷径,现在的各高校乒乓发展有很多模式,而华理采取的是“最笨的模式”。

“最笨的模式”就是“扎扎实实将符合运动规律的事做好”。刘海涛认为,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都有其底层逻辑,而体育运动的底层逻辑正是培养人才、科学刻苦训练。“我们从来不走捷径,比如将那些已经成名的运动员挖过来,而是扎扎实实地一代代培养队员。这样培养可以令运动员们拥有更扎实的功底与更平和的心态,因为他的每一个成绩、他的每一分都是拼搏得来的。”

“我们的教练团队,几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带着队伍,将这些运动员的成长放在首位。任何人不可能一开始即天才,不练够数就不可能出成绩,所以需要科学刻苦的训练。”培养人才、科学刻苦训练的背后离不开功勋教练臧玉瑛的坚持。从1993年美国布法罗大运会到今年成都大运会,驰骋大运会赛场的选手不断更迭,而她始终坚守在球台后的教练席。

从1982年来到华东理工担任乒乓教练以来,臧玉瑛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执教一线,她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教学工作量约为每年4500课时,“同事们经常说很少见到我,那是因为我不是在球馆,就是在去球馆的路上。”在夺得男团与女团两项冠军后,中国乒乓队继续参与单打项目的争夺,所有赛事将于8月5日晚落幕。据刘海涛透露,臧玉瑛决定全队搭乘6日早上8时的航班赶回上海,只为能在下午回校继续训练。

今日坐在团体决赛教练席上的马越斐,则是华东理工大学乒乓队年轻教练的代表。这位33岁的开幕式执旗手本科就读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就读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她是华理乒乓球体教融合模式培养出的优秀典范。在平日训练中,她通过数字化手段梳理多年积累下的技术数据、战术录像和国外前沿资料,将它们运用到修正训练计划、技术研讨和战术训练分析等环节,建立并完善了多媒体训练平台。

体教融合培养全面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乒乓队的几位球员均就读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此安排是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与乒乓之间的相通性。刘海涛认为,国际贸易的语言基础、跨文化交流与规则意识,对于选手们参加国际比赛很有帮助,“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专业知识非常匹配他们的运动需求,与单纯打球相比,边学习边打球一定拥有巨大的优势。”

薛飞、赵尚、刘丁硕等华理队员的参赛证件上早已挂满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交换来的徽章,在大运村内常能见到他们与外国选手交流的身影,这正是国际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大运会所蕴含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展示自身能力的绝佳平台。学生之间本身就有相同的青春活力,赛场外大家以球会友,广泛交流,运动员们更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竞技体育中,最终能站上金字塔顶端成为职业球员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运动员们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帮助他们塑造更健全的人格,更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经过大学的学习与学校氛围的熏陶,这样的体育人更具普适性,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定更为突出。”刘海涛表示。

得益于学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时所坚持的“符合教育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原则,华理乒乓队选手的出路确实非常宽广。臧玉瑛表示,在带教数十年间,她深刻意识到体育不是本校乒乓队学生的唯一出路,而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毕业后无论是当老师,或者继续打球、去企业工作,取决于他们个人的选择。我们很多队员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有不少队员通过自己努力拿到国家级奖学金,也有人通过考研继续深造。毕业后,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

在赛场上屡获殊荣的同时,华理乒乓队反哺着校园乒乓球文化。据刘海涛透露,如今华理徐汇校区与奉贤校区体育馆内20张乒乓球桌经常人满为患,一桌难求,因此学校今年专程采购10余台乒乓桌,放置在每栋教学楼的大厅内,以供学生们随时打球。在成都大运会期间,刘海涛应邀参加华东理工大学四川校友会活动。从60岁的老校友到20岁出头的新晋毕业生,校友们的话语间满是对华理乒乓传统的骄傲与自豪,“老校友们甚至还对学校以前的水泥乒乓桌记忆犹新。乒乓正是我们学校‘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精神之体现,大家不约而同地为此感到自豪。”

(本报成都8月1日专电)

作者:吴雨伦 陈海翔

编辑: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图片:陈龙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为您推荐

-